历史久远的祝楼_由于坐落在黑茨河北岸
解读百家姓祝姓。历史久远的祝楼,由于坐落在黑茨河北岸。祝氏是一个多民族、多源流的姓氏群体,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三十五位,人口约一百三十六万六千余,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.085%左右。
祝姓起源之祝楼
位于黑茨河北岸,隶属太和县洪山镇,因古时候有多处楼房院落而得名,全村有300多户人家,均同族、同姓。
楼院始建于明代,距今已有四\五百年的历史,原先有东南、西南、东北、西北四处院落,东南院、西北院及南牌坊早年毁坏,西南院于1948年因一场大火而倒塌,东北院文革期间虽然遭到破坏,部分建筑构件被拆掉,但整体完好,后因建洪山大礼堂及祝楼村中学用砖才将主楼和东西厢房拆除,前客厅因当时有人居住未被拆掉,80年代初,因两家房主人翻盖新房拆除了前客厅,部分砖雕、木雕等建筑构件用在了新建筑上被留存了下来,一块堂匾用在了门板上。现残存墙体一段,为大青砖垒砌,墙厚约60公分,缝隙为糯米汁渗草木灰浇灌,中间为松散夹层,概为保温防潮之用。
村内青灰色碎砖烂瓦随处可见,时代特征明显,几个散落在草丛里的青石鼓又大又高,不同于常见的清代扁石鼓,太和县境内很少有。村内的两口老井早已干涸,但遗址还能看到。据村里的老年人介绍,明代由祝姓人家从山东迁到这里,原村名为“李瓦房”,后盖起了楼院才改名为“祝楼”,盖楼院用的砖是用秫秸(高粱杆)烧的,砖烧好后几百个人排成队从1公里外的窑后陈庄南地的窑场传过来的,楼院主人家的祖坟在2公里外的倪邱镇“文同寺”一带,可见当时楼院主人的地多和富有。
祝楼村周围的地名也能见证它的历史悠久与楼院存在,南园顶、南牌坊、西庄户、东窑场、东西南北寨墙、寨海子、寨门口、东敌楼等,全村老少人人皆知。
祝楼,由于坐落在黑茨河北岸,古时候交通便利,水土肥沃,人们生活富庶,当时一个村庄有多处楼房院落,在皖北地区也不多见,据说在明代有万亩良田者,可得到皇帝题字嘉奖,不知祝楼村现存的“勤贻堂”牌匾出自何人之手,祝楼村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,需要挖掘和整理,留存下来的一些建筑构件已很稀有,需要很好地保护,不然的话稍纵即逝。
陕西也有祝氏后人,商洛,西安都有分布,商洛市洛南县洛源镇祝氏家谱记载明代末由洞庭湖迁徙而来,现有约一二百人,当代字辈有“万”、“帮”、“建”,现存家谱6本有几本已经遗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