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氏大楼——为“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”
解读百家姓郭姓。走进郭氏大楼,为“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”。郭姓,中华姓氏之一,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、多源流姓氏,主要源自姬姓、任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。东周初年的虢序为郭姓得姓始祖。
郭姓文化之郭氏大楼
郭氏大楼位于广东省揭阳市,座落于揭西县棉湖镇。大楼建于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竣工于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整座楼占地5460平方米,前座四进三天井,后座楼二层,为“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”。
郭氏大楼恢宏、壮观、典雅,在建筑构思上,除注意生态环境的空间陪衬外,主体建筑墙厚0.8米,三合土和以少许红糖,时间越长越坚固,300年后的今天,铁钉还钉不进去,像磐石一样坚实;大楼内采用“三级石阶”和“高门槛”,历经300年罕有洪水入浸;石料和楹桷,均来自名山名林,精工构筑,主体至今仍十分稳固。
郭氏大楼素有“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”、“潮汕乔家大院”的美誉,被定为广东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简介
郭氏大楼位于揭西棉湖,清初富商郭来所建。大楼位于棉湖古镇翰林府右侧,永昌古庙左侧,面对高耸的铁山笔架峰,濒临秀美的云湖。湖桥亭榭镶缀,名胜古迹交辉。与兴道书院、翰林府、云湖、永昌古庙等,形成一个壮观的建筑群。郭氏大楼显得尤为雄伟壮观,是远近有名的建筑物。
郭氏大楼占地5460平方米,前座四进三天井,后座楼二层,为“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”。后楼大门“五六月间无暑气,二三更后有书声”联及楼上正厅“去天五尺”匾,皆为清监察御史邱玫华所提。后楼“老书斋”号称“带湖学校”,育才甚多,曾有“道林百众,书院千徒”之誉。
建筑规模
郭氏大楼建于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,竣工于1746年,整座楼占地5460平方米,(约合9亩)(宽52米、深105米)有四条花巷,五落院堂,后面有高4.25丈的琼楼一座。其建筑格局规模,模仿宫殿形式,里面原有99间房经后代增补修建,总数为100间,即所谓“驷马拖车”,“百鸟朝凰”的格局。计外花巷两条42间,新建12间,内花巷两条30间,三个厅堂两侧6间,南北厅两侧6间,第二埕反照4间,共100间。
建筑特点
整座大楼以贝灰三合土夯成(据说三合土中和以少量红糖),坚固美观,大院中有小院,院墙砌有长窗,清雅超俗。楼前有广场和高照壁。广场之右侧建有“会元居”,是该楼主人当年接待四方商贾和宾客之地。“会元居”后面,还有书斋一座,人们称为“老书斋”。后楼正中,有清代监察御史邱玖华“去天尺五”之题匾。楼下大门正中,又有“带湖亭”之大匾额。邱玖华被请来执教,这为郭氏大楼增加了知名度。邱氏执教之后,师塾遂从“老书斋”迁至“带湖亭”,号称“带湖学校”。这间学校开棉湖教育之先河,已有200多年的历史,曾有“道林百众,书院千徒”之美誉。
后楼为这座楼的建筑,墙厚二尺,大门石圈,构筑精美,楼有两层,高4.25丈(据说宫殿高度4.4丈,只差1.5尺,故有“去天尺五”之说),飞檐凌空,高脊巍峨。楼前有长廊,外围栏杆,凭栏远眺,极目达普宁乌犁古塔;楼内雕梁画栋,斗拱交错,上铺十层红瓦。楼之正中,原有圣旨牌一块,两边有木联云:“五六月间无暑气,二三更后有书声”,也是邱氏之手笔。漫步楼上,浏览周围风光,美不胜收,令人心旷神怡。
郭氏大楼恢宏、壮观、典雅,在建筑构思上,除注意生态环境的空间陪衬外,主体建筑墙厚0.8米,三合土和以少许红糖,时间越长越坚固,300年后的今天,铁钉还钉不进去,像磐石一样坚实;大楼内采用“三级石阶”和“高门槛”,历经300年罕有洪水入浸;石料和楹桷,均来自名山名林,精工构筑,主体至今仍十分稳固。郭氏大楼历经300年的历史风雨磨砺,主体建筑及后楼基本保存完好,主体及建筑构件仍保持清代初期的历史风貌,同时折射出这座古建筑及其主人当年的风采与辉煌,成为研究历史上潮汕民居古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。
郭氏大楼素有“潮汕民居古建筑之最”、“潮汕乔家大院”的美誉,被定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郭氏大楼原主人——郭来
郭氏源于周氏皇家血脉,西虢叔是郭氏始祖,汾阳王郭子仪则是郭氏远祖。棉湖郭氏开基祖为时旭公。
康熙初年(大约公元1673年),战乱波及潮州梅溪,时旭公为避战乱,携带徐氏妈及二子,别故里梅溪乡,至汕头溜美村,栖身真君古庙,靠苦力为生。徐氏妈勤于家计,操劳过度,染疾而终,享年未满三十。时旭公草葬徐氏妈,唯立三砖为记。时值兵荒马乱,难于立足,幸得真君托梦指点,携二子沿榕城江而上,几番周折,方至棉湖,在南门头“栖留所”暂为栖身。幸遇谢氏妈贤惠,患难相交,喜结良缘,后又生二子。自此与人挑溪水度日,夫妻同甘共苦,抚育四子成人。更喜兄弟四人手足相携,同心同德,勤奋拼搏,共创基业。——摘自郭氏族谱
郭来,为时旭公(一世祖)与徐氏的大儿子(二世祖)所生,排行第三,被郭氏子孙尊称为“郭来公”“翊隆公”“郭公”“三世祖”。【传说郭氏子孙因避郭来公的名讳,不能用潮汕话叫梨子为“来”,而要叫番柿。】
以从事红糖贸易致富,产品远销上海江浙各省及东南亚,推动了潮汕地区的糖业发展,有“潮汕糖业大王”之称。
传奇的“井底陋室”
后院右侧有一古井,井中有一屋,号称“井底陋室”,传说为补足“百鸟朝凰”之百房数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