茅元仪所着《武备志》为明代重要汉族军事着作

作者:仙指阁时间:2021-05-21 22:04:49
一生命运详批
您的姓名:
您的性别:
出生日期:
立即测算

  解读百家姓茅姓。茅元仪所着《武备志》为明代重要的汉族军事着作。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一百十九位门阀。茅姓到2009年1月止,在中国姓氏排名为119位,在中国的人口约四十万多。

茅元仪所着《武备志》为明代重要汉族军事着作

  茅姓文化之《武备志》

  《武备志》是明代重要的汉族军事着作,属于中国古代字数最多的一部综合性兵书。明朝茅元仪辑,240卷,文200余万字,图738幅,有明天启元年(1621)本、清道光中活字排印本、日本宽文年间(1661~1672)须原屋茂兵卫等刊本流传。清乾隆年间曾被列为禁书。


  作者简介

  茅元仪,字止生,号石民,归安(今浙江吴兴)人,自幼“喜读兵农之道”(《石民四十集》卷69),成年熟悉用兵方略、九边关塞,曾任经略辽东的兵部右侍郎杨镐幕僚,后为兵部尚书孙承宗所重用。崇祯二年(1629),因战功升任副总兵,治舟师戍守觉华岛(即菊花岛,今辽宁兴城南),获罪遣戍漳浦(今属福建),忧愤国事,郁郁而死。他目睹武备废弛状况,曾多次上言富强大计,汇集兵家、术数之书2000余种,历时15年辑成《武备志》。


  体例

  《武备志》由兵诀评、战略考、阵练制、军资乘、占度载五部分组成。


  1.兵诀评18卷

  收录了《武经七书》,并选录《太白阴经》、《虎钤经》的部分内容,加以评点。认为“先秦之言兵者六家,前孙子者,孙子不遗,后孙子者,不能遗孙子”(《武备志》天启元年本,下同),学兵诀不可不读《孙子》。


  2.战略考33卷

  以时间为序,从战略的高度选录了从春秋到元各代有参考价值的六百余个战例。所选注重奇略,“足益人意志”。如,吴越争霸,勾践的卧薪尝胆、乘虚捣隙;马陵之战,孙膑的减灶示弱,诱敌入伏;赤壁之战,孙刘的联合破曹,巧用火攻;淝水之战,苻坚的分兵冒进,谢玄的以战为守;虎牢之战,李世民的据险扼要,疲敌制胜;蔡州之战,李愬的乘虚奇袭等等战法。又如诸葛亮的据荆益、和诸戎、结孙权、向宛洛、出秦川的隆中决策;岳飞的行营田,连河朔、捣中原、以复故土的计划;成吉思汗的避潼关、假宋道、下唐邓、捣大梁的谋略,等等。其所录战例大都是以奇谋伟略取胜的,在紧要之处均有所评点。


  3.阵练制41卷

  分阵和练两部分。


  阵,载西周至明代各种阵法,配以319幅阵图,所收较《续武经总要》为多,以诸葛亮的八阵、李靖的六花阵、戚继光的鸳鸯阵为详。阵有说记,有辩证。“记”载“圣王贤将”所立之阵,予以广扬;“辩”言唐宋伪托附会之阵,予以廓清。对古阵图,“举而合之”又“陈异同之说”,其中“有最卑浅而无当者,然废之适足以惑世”,此亦“鲜所删铲,陈所掊击,以广学者之目”。


  练,详记选士练卒之法,包括选士、编伍、悬令赏罚、教旗、教艺五方面内容,选自唐、宋、明有关兵书中的律令,尤以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为重。如编伍,推戚氏编步、编骑、编车、编水之法;悬令赏罚,采自《行军需知》、《练兵实纪》中的作战、训练条约。认为“士不选,则不可练”,“士不练,则不可以阵,不可以攻,不可以守,不可以营,不可以战”,所以“练为最要”。


  茅元仪认为,古代阵法失传,后人便胡编乱造。他把这些图绘制下来,目的就是要正本清源,以正视听。“练”又分选士、编伍、悬令教旗,教艺五个部分,详细地记载了士卒的选练方法,其中包括士卒的选拔淘汰,车、步、骑、北兵的编伍,赏罚赏律例,教兵方法,兵器训练等。内容多采自《太白阴经》、《虎钤经》、《行军需知》、《纪效新书》、《练兵实纪》等兵书。


  4.军资乘55卷

  分营、战、攻、守、水、火、饷、马八类,下设65项细目,内容十分广泛,涉及到行军设营、作战布阵、旌旗号令、审时料敌、攻守城池、配制火药、造用火器、河海运输、战船军马、屯田开矿、粮饷供应、人马医护等事项,颇为详备。如收录的攻守器具、战车舰、船、各种兵器就达600种。其中火器180多种,有陆战用、有水战用、有飞镖式,也有地雷式,在中国古代的兵书中是最多的。


  5.占度载93卷

  分占和度两部分。


  占即占天,主要记载天文气象。子目有占天、占日、占月、占星、占云、占风雨、占风、占蒙雾、占红霓、占霞、占雨雹、占雷电、占霜露、占冰雪、占五行等。这部分内容是把自然与人事联一起,认为某种天象往往就是某种人事即将发生的征兆。如“天色惨白,风声凄切,大兵起”。


  度即度地,记载兵要地志,分方舆、镇戍、海防、江防、四夷、航海六类,图文并举地叙述了地理形势、关塞险要、海陆敌情、卫所部署、督抚监司、将领兵额、兵源财赋等等内容。指出,兵家谈地理或无方舆之概、户口兵马之数,或缺关塞险要,“非所以言武备也,故我志武备,经之以度”。记载了明代山川形势、关隘要塞、道里远近,州府及卫所设置,兵马驻防督抚监司、镇守将领、钱粮兵额等。


  清代各刻本的区别:

  1清初复刻本

  这是《武备志》传世较多的刻本,看起来很象明刻本,所以一些图书馆便据序言时间,着录为明天启元年刻本。实际上此本是清代据明本复刻本。


  对明代本做了如下改动:

  (1)为避清讳对原序言进行了改动,如:茅元仪自序第2页前半页第4行“东胡”改刻为“兵戈”;郎文唤序第2页后半页第1行“辛酋东师败绩”改刻为“岁时边师败绩”,第3页前半面第2行“胡元”改刻为“前元”;张师绎序第2页前半页第3行“建夷匪茹”改刻为“边陲告警”,第2页前半页第4行“躏抚顺,逼沈阳”改刻为“踞要津,奇粮糇”,第7页前半页第5行“满奴”改刻为“满敌”。并且抽掉了李维祯序。


  (2)6篇序言连续计算页数,其版式亦相同,四周单栏,无界行,与明天启刻本(据《四库禁毁书丛刊》影印本)迥异。另外,有的图书馆所藏此本,只有茅元仪1篇自序。自序版式为四周双栏,有界行,版心有鱼尾。第2页前半页第4行“东胡”改刻为“干戈”。此序与现存各本均不相同,很可能是书肆为了售书的需要而单刻的序言。


  (3)字体与明刻本有别;断版情况与明刻本完全不同。


  (4)正文中凡对清“违碍之语”均缺字,刻成墨围“口”,如第205卷第1页后半页第5行“东北有口口口口口口等”缺“建州毛怜女真”6字,第2页后半页第5行“东北口口口国”,缺“夷女真”3字,等等:


  (5)抽去了第228卷《四夷》中的《女真考》篇题及其绝大部分内容,只保留了“卫所都司”这一少部分内容。


  2莲溪草堂重印本

  《武备志》之明天启元年南京刻版,幸免毁于明末兵燹,被汪允文收藏。汪允文,钱塘(今杭州)人,室号莲溪草堂。他对收藏的明刻板块进行挖改修补后,进行了重印。书名页左下方着有“莲溪草堂藏板”字样,另盖有朱色篆字“聚锦堂”方印,似为发行机构的印记。


  莲溪草堂本与明刻明印本的字体、版式、版框大小以及断板情况均相同,首卷第1页版心下方亦有刻工姓名:“秣陵章弼写,高梁刻”。正文中对清政权不敬之语不避讳,修版时也未一一挖补,保留了明版书的原貌。


  不同的是:

  (1)抽去了对清政权不敬之语较多的李维祯等6人的序言;


  (2)挖掉了茅元仪自序第2页上的“东胡”二字。这两字的位置为空白,并留有挖板的迹;


  (3)板块有损坏,内有不少缺字,如《兵诀评·李卫公问对一》第5页后半页第9行缺最后一字“制”,第6页前半页第1行缺最后一字“则”,第7页后半页第9行缺最后二字“睹其”,第11页第1行缺最后一字“聘”,《兵诀评·三略·上略》第13页第2行缺一字“属”,《李卫公问对三》第7页后半页第9行缺五字“萌也及其成”等等。但据考家考证,这些缺字不属避讳,属于时间过长,版块损坏;


  (4)有许多漫漶之处,并且多出现在版框四周,版框外的眉批尤甚。这些特征都说明莲溪草堂本为明刻清修版后重印本。


  3清道光活宇本

  清至道光时,已开书禁,《武备志》至此得以公开印行。这时的公开印本是木活字本。书前增收了“明史节录”(一段录自“孙承宗传”,一段录自“满桂传”)和“茅待诏小传”(录自钱谦益《列朝诗集小传》)。此本系据清初刻本用木活字重新排印,前无李维祯等6人序言,茅元仪自序中的“东胡”改排为“干戈”,正文中,和清初刻本一样,对清“违碍之语”挖掉加墨围“口”代替。亦抽去《四夷》中《女真考》的内容,并将篇题改“《口口考》缺”。所挖避讳之词较清初刻本更严,不仅将对后金不敬之语去掉,就连一些可能对后金引起不敬的同音词也改为墨围,如第237卷《占度载·度·四夷·海外诸国》第1页本来讲的赏罚条款,其中一句“罚金重诛戮,没财产”,“罚金”与“伐金”音同,担心会引起对后金不敬之嫌,便改为“口口口诛戮,没财产”。遇“玄”“弘”等字均避讳。


  4清末湖南刻本

  清末湖南刻本系以日本宽文4年刻本为底本复刻。现南方多家图书馆有藏。此本和日本刻本一样,保留了李维祯等6篇序,对清“违碍之语”未做挖改,从内容上保留了明本原貌。但是此本用纸较劣(湖南纸),刀法笨拙,印刷不精,常有漫漶之处,并问有日文假名的痕迹。全书依仍日刻本之旧,日刻本刻错,亦随之刻错,如:郎序第l页后半页第l行依日刻本错刻成“曾宣靖布”,眉批亦刻有方框,全书最后一页照底本刻上了“宽文四年甲辰凉月洛阳隐士石斋鹈子直训点”。

专题最新文章